周朱光:师从褚宏生,传承百年旗袍工艺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 –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烟云往事中,最浓重的一抹艳色正是那纤度合体的旗袍。
时光回溯,在旧上海的爱文意路(今北京西路)上,旗袍大师褚宏生的剪刀裁出了一个旖丽的传奇时代。百乐门“一代歌后”韩菁菁、迷恋旗袍成痴的宋美龄,以及蝴蝶、杜月笙、孟小冬、梅兰芳……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曾出现在他的订单簿上,指名由他定制。
1998年,传奇落幕,在褚宏生即将离开上海之际,其忘年交周朱光先生将他留了下来,在工业化量产的大环境下,坚持将真正的海派旗袍工艺传承了下去。
本期嘉宾 周朱光
海派旗袍领袖 瀚艺HANART艺术总监
最初进入旗袍行当的周朱光,是做成衣旗袍出口的。当时每一笔订单量高达成千上万件,可见其商业规模之大。
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结识了褚宏生先生。彼时80岁高龄的褚宏生孤身一人在上海,正准备打道回乡,说了一句话点醒了周朱光:“旗袍哪有做成衣的?要做旗袍,就要做高级定制。”此时,周朱光才觉得自己真正认识了旗袍,“五请”褚老留下来,共同成立了“瀚艺HANART“高级旗袍定制工坊。
周朱光:我发现旗袍是一件很特殊的衣服,有很多的文化内涵和工艺在里面。于是,我下决心要和褚老学习旗袍的高级定制。
十几年共事,褚老对我最大的影响,是告诉了我: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,并把这件事情做到非常完美。他也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了这个理念。13岁到上海,16岁做学徒,一直做到99岁高龄。他把旗袍从民国的一件普通的衣服,做成了国际时尚界一件华丽的、代表中国文化的衣服。我觉得,一生把一件事情做好,做到极致与完美,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。
旗袍究竟是什么?今天有成百上千家企业在从事旗袍这个行当。不同于曾经量体裁衣、分寸间见功力的时代,机缝、电脑刺绣……让量产的旗袍变成了一件任何人都能做的普通服装。
周朱光:中国的服装,在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中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工艺。我们说的镶、嵌、滚、宕……这些都是中国服饰独一无二的工艺。
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海派旗袍,既把这些传统工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,同时又开拓了近代时尚的审美,在传承和交融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工艺与剪裁。可以说,旗袍是中国近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一件女性服装。
周朱光:对于瀚艺来讲,我们从褚宏生先生这里传承了最好的高定手艺,并找回了苏州织造的皇家工艺,将旗袍定制与皇家手工刺绣创新地叠加在一起,让中国最极致的传统技艺再现辉煌。
这些都是我们民族非常伟大的艺术,我们天然有一种使命感要将它们坚持并传下去。工艺的世代传承是全世界顶尖高定品牌的基础。未来中国服饰要在世界上站住脚,也要从这些工艺出发,输出属于我们的高端服装、高端的时尚审美。
2018年起,周朱光带领品牌从巴黎开始,到里昂、布鲁塞尔、布达佩斯,到联合国维也纳总部大厅做海派旗袍的展示活动,讲述来自于上海旗袍的独特审美与传奇故事。
周朱光:这个过程中,我最大的感触是:时尚是全世界的、全人类的。我们把旗袍带到全世界,也是把我们东方的审美带到全世界,而这个受欢迎的程度超乎了我们想象。
二月份我们到巴黎,正好碰上了30年未见的大雪。地铁不通了,活动附近又没有停车场,我们几乎觉得活动要失败了。没想到,晚上7点开幕时,观众们把整个现场挤得水泄不通。可以看到,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是不分国籍的。所以,我们要把中国最好的服装审美,带去向全世界展示,展示我们文化的独特性,展示它的广度和深度。
如何让“中国定制”走向世界,让海派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,周朱光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。
周朱光:时尚不是凭空得来的,我们要学习传统,继承传统,在传统的文化营养中创造今天的时尚。如果今天的时尚成功,那就是明天的经典。
所以海派文化的发展,一定是从传统中走出来,和民族的文化脉络息息相关的。保有文化的根,这样的海派文化才有它的广度、宽度和深度,才能够海纳百川。我们既要开拓视野,向外看,也要回过头来,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曾经创造的这些灿烂文化。我们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,这是海派文化需要把握的非常重要的点。
海派人物专访|回到90年代初的上海,激烈变化前的恬静岁月
-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 –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嘉宾
陆元敏
海派摄影师
摄影师陆元敏的作品,足以带你回到几十年前熟悉又亲切的老上海。
▲从出租车中走出来的年轻女郎。
▲茂名路上的学生,书包看起来也很有“料”。
▲街坊间平常的一日。
陆元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宁。他的摄影情怀,或许要追溯到儿时的照相回忆。
陆元敏:摄影对于我们这代人的意义,与现在的年轻人是完全不同的。
那个年代照片非常珍贵。翻看过去的相册本,你很难找到一张用照相机拍的照片,都是在照相馆拍的,所以影像非常少。我的父亲曾有一台照相机,现在想想,也许我对摄影的兴趣正是来源于他。
1976年,陆元敏阴差阳错下调任到一家研究所担任摄影师。虽然工作时的拍摄非常无聊,但一有机会他就会把相机拿出来给家人拍照。从这时起,他就迷上了摄影。
陆元敏:我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自己摸索和尝试的阶段。一会喜欢上暗房的照片,一会又迷起新潮的立体照片……
一直到1989年,我突然明白过来:照相,还是要回到最初的、刚拿起照相机时的心情。曾经拿到相机时是多么兴奋,立刻给家里人拍照。最终我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,拍一些熟悉的人,记录最有感触的事物。摄影最本质的东西,是做记录。
一位摄影评论家说得特别好:“陆元敏,是一个摄影半径特别小的人。”
▲弄堂里斑驳的楼梯口,老旧的自行车,透着一种熟悉又亲切的时代感。
▲当时独特的搬家场景,把家具从窗口吊下来。
▲下雨了,收衣服了!
陆元敏拍照有几个准则:少拍小孩,少拍老人,因为对于这些群体而言,摄影师太强势而有侵略性;不拍富丽堂皇的地方,也不刻画脏乱破旧的地方。
比起那些更能“出效果”的场景,他的镜头更青睐自己最熟悉、也最平常不过的上海人生活。
陆元敏:在《上海人》系列照片中,除了街景,更有意思的是进到别人家里,记录他们自然的生活状态。
90年代初的房子很紧张,大多数人都和父母住在一起。家里的东西、摆设都不可以随意丢弃、变换,所以时代感就很强。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照片看到“很久以前”,看到50、60年代,甚至是30、40年代的上海人家。
近年来,许多人自发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转发分享陆元敏的作品。90年代初的上海,曾经稀疏平常的生活片段,储存着多少人纯真而充满激情的岁月。
陆元敏:当时拍摄《上海人》,只是跟着内心走,拍自己感兴趣的。而几十年后,时间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和情感。
90年代是一段非常珍贵的时期。因为几年之后,上海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历史的痕迹越来越少。比如在语言上,过去大家都是讲上海话的,弄堂里全是各种乡音。我母亲是上海人,楼下是杭州人,对过是宁波人……每到饭点父母喊小孩吃饭,就会听到各地的方言。
上海的环境也越来越漂亮规整了,但这对于摄影师也许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。在过去,你可以看到街上有人乘凉、游戏、摆摊、修鞋……而现在的人都走进了商场里。
▲纯真又朴实的童年时光。
▲街头的补鞋匠。
▲家门口的早餐摊。
▲在车马人流中看报的女士。
▲一家餐馆,照片给人浓厚的现场感。
陆元敏:拍照片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,更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。
我最近在看一本书,书名特别打动我,叫《喜欢在人间》。人活在世间能碰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。如果恰好你还是个摄影师,就可以把这些美好的事情记录下来,那就比普通人还更多了一层幸福感!
一代昆曲传奇,“武旦皇后”王芝泉的刀马人生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唱念做打,文武兼备,“武旦皇后”王芝泉主演的《白蛇传》《挡马》《借扇》《扈家庄》等众多海派昆曲,俱是戏曲界的璀璨经典。
这位昆曲武旦行当的开拓者,在舞台上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海派昆曲艺术风格。如此成就的背后不仅仅是几十年如一日苦练的匠气,更有敢为人先、在融合中创新改革的胆气。
今天来听听这位昆曲艺术家
讲述她传奇的刀马人生
本期嘉宾
王芝泉
武旦皇后 海派昆曲表演艺术家
点击观看视频专访
王芝泉:以前每周六、日,我都会上剧场表演。台下的观众不多,堪堪坐了半个剧场,全是老头和老太太,每一场他们都会赶来看。而我们也在想:等这些观众年纪更大了,门也出不了了,还有谁会来看我们的戏?
“如何让观众更多一点、更年轻一点?”是我们这代戏曲人直面的难题。
王芝泉:其实从小我钟情的是越剧,尤爱家乡舞台上英姿飒爽的武旦。没想到,后来却却阴差阳错地考入了昆曲班,跟着张传芳老师学花旦。
等学校开了武旦班,我常常自己的课不上,去蹭她们的。即使老师、校长轮番来找我谈话,我也坚持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:我喜欢武旦,我喜欢练功,我喜欢做动作。
而前几年学习花旦的经历,让我后来对武旦有了更多的融汇理解:武旦,不要在台上就是打,也要有人物,有身段,有表演,有情节。
王芝泉:在课堂上,老师怎么教,我们便怎么学。而在舞台上,我们思考着:要让昆曲生存下去,唯有塑造更接近年轻观众的演绎方式。
改革昆曲,要从表演方式与剧目开始摸索。比如说在咬字上,既要有传统的咬字方法,有四声、有人物、有唱念,同时把别人听不懂的部分放弃一些,把昆曲一些较晦涩难懂的发音向京白靠拢,一个字一个字的改,慢慢就形成了观众听得懂的昆曲。
逐渐的我们看到,观众从老头老太太,到有了一些中年的观众。再过一段时间,我们又改革了剧目。譬如说《挡马》,我们不断修改、压缩、提升,把一些冗杂桥段和对白去掉,突出精彩振奋的桥段,让表演更加精炼出彩。
王芝泉:每当别人问我:“你的哪场演出最精彩?”我从来是记不住的,但我永远记得一次“出事故”的演出经历:
一次演出前,领导特意来嘱咐我:“这次演出很重要,枪千万不能掉。”打出手风险很大,但上百场演出我几乎从未掉过枪。然而越是有人这么说,我越是紧张。
临上场知道,原来是毛主席来听戏。结果枪偏偏就掉了,还掉到台下去了!一时间音乐也停了,台上的所有人都懵了。我的手在发抖,不知道如何是好。这时主席站起来,捡了枪一步一步地走过来,送到台上。他说:“别紧张,再来过。”
话毕,大家都“活”了,后来的表演非常成功。
主席的话告诉我:失败了不怕,再磨练,直到成功。后来与团员们练功、做创新,总有受挫折的时候,每每有人心情不好,停下了,我总会说出这句话:“再来过!”
王芝泉:如今我从昆曲舞台转战教育事业,已经有十几年了。在教育上,我不希望学生太听老师话,按部就班上课下课。我希望他们多思考,多提问。我会针对性地告诉他们:诀窍在哪里?节奏在哪里?神态在哪里?更希望在练习开打时,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,一起探讨加入一些创新的东西。
我想传递的是:无论是戏曲,还是任何形式的艺术,都要适应观众,适应时代。在保留“昆”姓的基础上,让昆曲能够流传到日常生活中,流传到观众的心中,让人们记住,才是成功的。
回忆杀|被誉为“上海的声音”,她一开口就是一个时代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内地音乐的一个发展巅峰,是民国末年老上海的时代曲。歌手低吟浅唱的婉转韵味,加上歌仙词圣的词曲创作功力,美得惊人。
那个辉煌的时期创作了8000多首曲目,然而能够传唱至今、成为经典的,也是大浪淘沙百不存一。而王维倩演绎的”上海老歌“系列唱片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,勾勒着人们心目中最有味道的老上海回忆。
今天来倾听这位“上海的声音”
讲述《上海往事》音乐情怀
点击观看专访视频
本宾嘉宾
王维倩
海派歌唱家
走上音乐道路的王维倩,其实学生时代的学科成绩非常好。
初中、高中,王维倩都就读于当地的名校,完美演绎成绩拔尖的“别人家的小孩”。理工科的父母从小对她抱着最常情的期望:好好读书,上一个好大学;唱歌是个特长,但读书才是正途。
然而在高考前夕,音乐老师的一段话让王维倩的人生从此“脱轨”:如果你去考文史类,或许你并不是最出众的那个;但如果你学习声乐,即使在一万个演唱者当中,你依然出类拔萃。
无论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美声,还是毕业后进入上海歌剧院唱美声,王维倩一直都抱着开放的心态尝试各类型音乐。她热爱女中音贝尔刚萨的悠扬,也热爱流行歌手娜娜·穆斯库莉的个性,自己更是经常在工作之余,切换古典与流行音乐的演唱。
王维倩:有些固有的观念认为唱古典非常高大上,而流行音乐就是快餐文化。但我认为音乐没有高低之分,它对每一个人都非常公平。当你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,在生理上就会有本能的反应。古典的还是流行的……这些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这个音乐能不能打动你。
就在王维倩美声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,一场疾病让一切嘎然而止。
突如其来的神经官能症,让她被迫停止了一切演出。这种由于高度的紧张、生活不规律等引发的障碍,让她感觉自己简直透不过气,更遑论登台演唱。
王维倩:感觉自己得了绝症,感觉自己再也无法站在舞台上了。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我是多么的悲观。我开始休整,开始锻炼身体,这后来也成了我的习惯,甚至我生活的一部分。
而仿佛是上天的安排,当我调整好身体后,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张唱片——《情歌天外来》。在全新的状态下,我用一天的时间录制了我人生最好的一张唱片。我想感谢命运当时给我这样的挫折,让我后来的演唱,充满了感受。因为歌唱者能够把这些经历唱到作品中。从这一点来讲,经历这些磨难,也是一种幸福。
王维倩:在上海老歌的演唱中,阅历其实比技巧更为重要。因为录制流行音乐,恰恰是需要我忘掉以前美声的演唱方式。这时候,就要凭借我多年在上海学习、工作所看到的人和事,还有我对这个城市的感情去演绎。
张爱玲对我影响非常大,我读了她所有的作品。她如同一个俗世烟火的旁观者,我把这种感受也融入到了上海老歌的演绎中:唱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,唱出我对这个城市的理解与我的生活阅历。
王维倩:翻看当年的曲子,也有糟粕之作。但是能够传唱至今,让我们仍不断回味的歌曲都非常的优秀。而我最喜欢的上海老歌部分,恰恰是《月圆花好》这一类型:用中国文化的意境,结合西方的作曲手法。这些中西融合的作品,才是上海老歌中的精品。
纵然潮流不断更迭,民族文化才是歌曲的根。老上海民国风为何常受追捧,正是因为民国时代保存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属于中国的审美与趣味。对我们当下来说,最应该支持的流行音乐,就是它非常牢固地保持着中国文化内涵,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与世界对接。在不丢失民族属性的同时,把我们的音乐做到最强,做到全世界。
徐南歌子:东风西美,在颠覆中传承的海派艺术家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艺术无界,这在海派画家徐南歌子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2017 年她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赴日参展荣获优赏奖,同年还获得中日文化交流杰出贡献感谢状;2018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以“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”,这是法国对各国艺术家造诣与成就至高的认可。
在诸多荣誉的背后,是她对艺术与美学近乎痴迷的追求。2013 年毅然抛开事业,隐居三年钻研绘画、美学,进行跨界艺术创作,2017 年开始代表当代艺术家跨国交流,2018 年开始与时尚品牌合作,探索艺术为品牌赋能。她对人生的选择和心灵的宽度,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境界与可能性。
本期嘉宾宾
徐南歌子
海派画家 独立设计师
点击观看专访视频
2013 年,您抛开一切成就与事业隐居3 年,为什么会作出这个决定呢?
徐南歌子: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决定“放下”,深造自己。第一次是放弃了电视台新闻主播,转而学服装设计进入时尚领域。十几年中,从设计师、设计总监、副总裁,到后来开创了自己的品牌Nangeangel 南歌子。然而我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,我总觉得自己力量不够,很害怕辜负了别人。 而且我喜欢画画,这一种喜欢的情绪涨满了我的生命之河,终于到溢出来的那一天,就不顾一切的放下商业暂别人群,投身到艺术创作中。其实也是再次深造自己,潜心修炼艺术创作与美学,并开始写作。
对于创意与设计而言,在企业里大脑是容易被“围困”的。老子说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驰骋田猎,令人心发狂。”隐居的三年,我的生命是旷达而丰沛的,是美的领悟的三年。我暂时离开了商业的管理,与人群保持距离,每日做的很单纯,除了画画就是研读东西方的艺术史,也做了大量的艺术衍生品,及时记录感悟。《隐居三年》是我的第一本书,是生命美学感悟与创作笔记的文集。
“什么是艺术,就是连生活也要艺术化。”这是木心的话。我这三年就好像音乐中的停顿、画面中的留白,我给我的人生也来了一段留白。
您是如何与油画结缘的?为什么会青睐抽象画这种艺术形式?
徐南歌子:起初绘画是为了时尚设计,为了美学延展,后来整个人就进去了,没有目的了。就如同开心的时候必须大笑,忧伤的时候必然会流泪。
我妈妈从小就说我:“你怎么老是与人家不一样。“我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东西,不喜欢一直重复,我喜欢“大象无形”的美,喜欢在具象中抽离出来、用色彩与形状表现的不确定与不常见的美。宇宙不仅仅是具象的,不只有我们常见的山、水,一个人、一朵花,还有很多“宇宙一刹那的真实”印象在脑海里,这些“真实”结合心灵的体悟,笔下就自然的流淌而出了。
徐南歌子:我追求生命力量的美,美是灵魂带来的感受。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,“世界取决你的明亮的眼睛,我的血液在你的波光中流淌”……无论是中国的李白还是法国的Paul eilya,一样带给人美的享受与生的希望。
艺术无界,我也希望我的油画与我的作品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,心灵的抚慰,更能够给人以鼓舞。所以,比起一笔笔小小的描摹,我更喜欢无拘束的表达方式。
您是如何在抽象油画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?灵感来自于哪里?
徐南歌子:我的血液里就带着中国的文化,这对于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早期我很自然的用抽象表现的方式画下周庄梦蝶、逝者如斯乎,又刺绣了身如琉璃,苍笙踏海。绘画的灵感是感悟与思想的凝结,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、心胸与情怀。
中国的文化是巨大的宝藏,蕴含着巨大的美与感动。我们传承的东西绝对是超越西方的,但是,当代艺术要向西方学习。我的艺术特点也是我的人文主张。曾经一个台湾朋友,一位著名的主持人,来到我创作的空间时脱口而出:“东风西美”。后来我代表当代艺术家去日本、法国做展览,他们如此评价:“西方需要这样的东方色彩”,“她给世界一抹色彩”。
您常常被邀请到不同的西方国家做艺术交流,这为您带来什么感悟?
徐南歌子:东西方有自己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,必定有各自的特点,但艺术到了高处,便都是相通的,艺术是人性的镜子。
而跨国交流,传播中国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2017 年我在日本参出油画《醉春》系列,并赋同名诗歌,告诉大家世界上最美的爱情不仅有莎士比亚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、日本藤原的《源氏物语》,还有中国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。我从中国最美的春天西湖边写生讲起,讲一个春天里的梦。“情不知因何而起,一往情深,生可以死,死可以生”。这种春光,燃起的是生命里美好的期望与未来。
徐南歌子:除了绘画,新式旗袍、丝巾等跨界艺术也是我东风西美的一部分。在创作上,我一直很欣赏西方“在颠覆中出新”的艺术理念。
我将艺术与时尚融合,将油画与乱针绣融合。比如我的旗袍,在面料上就开始原创,从主题相关的油画喷印与刺绣、更体现身体美学的原创设计,到领子袖子等部分如何更呼应面料画面…… 归结为一句话,我把身体当成了画布,用色彩与线条勾勒当代东风女子的美。
将近二十年走下来,我从时尚设计到艺术衍生,再到文化创意、跨界融合……绘画对于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对美的无目的的领悟,更需要有目的的运用到商业领域。用美学为商业赋能,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艺术工作者的能力与责任。
2019您的关键词是什么?您复出之后还会做自己的品牌吗?
徐南歌子:生命的色彩吧。我的个展《生命的色彩》将在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馆日在吴昌硕纪念馆进行,同时联合享物说发起一场《点亮你的生命色彩》的行为艺术。
艺术家本应该表现自己所处的时代。我们生于这个时代,时代就决定了我们的品种和命运。点亮你的生命色彩,是个人的色彩,也指向着生命底色与时代精神。
享物说上第一次互动仅仅十分钟就超一万粉丝阅读点赞,我也很期待。我并不想做的自己的品牌,就像达利,是个自由的画家艺术家,但会给一些品牌做跨界设计,譬如妆户品牌的包装设计、服装品牌用我的画进行衍生款式设计,还有一些空间展示设计,而我自己也会创作一些艺术衍生品。
*采访所拍摄的徐南歌子服饰,均为其自行设计或画绣作品。
真实的海派匠人:忠于自己,才谈坚持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每当我们谈论传统技艺的匠人,我们谈论什么?
——“匠人精神”:
一个人沉下心来,积年累月地钻研一件事情,即使这件事情可能非常枯燥。所以人们总喜欢把“匠人”渲染得十分辛苦。
但缪诗不喜欢这种“高级黑”
传统技艺也许枯燥,但真正的坚持,一定是出于热爱。一生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,做到极致,这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情。
今天就带你看看真实的海派匠人
看看真实的「海派玉雕」
本期嘉宾
谷逸彬
海派玉雕 新生代代表人物
点击观看专访视频
在古色古香的工作室中见到他,
一头黄色大脏辫,一身个性纹身,框架眼镜透着温和的气质…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玉雕匠人。
看到他那一刻我们想的是:
“朋友,你走错片场了吧。”
谷逸彬毕业于上大美院雕塑系,学的是西方艺术。也因此,他更喜欢冲破传统玉雕的常规,融入更多的西方元素。
在他看来,海派玉雕代表了更精致的做工,以及更包容地吸收外来文化,就好像这个城市本身。这是一条传承之路,更是一条创新之路。匠人绝不仅仅是把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做好,更重要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。
谷逸彬很喜欢骷髅头,常常将这一元素加入创作中。
也许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比较“离经叛道”的。但在西方文化中,死亡代表了重生,代表了生命。这之间其实是代系观念上的不同。
▲此照片由谷逸彬提供。
就好比我们小时候,父母给我们脖子上戴玉牌,十二生肖的、平安扣的……这是一种传统的寄托。但对于当下的年轻人,他们更期望玉能够有一些功能性,甚至能够作为个人的表达,比如胸针、耳钉,而不仅仅是很传统地挂在胸前。
面对不同的声音,谷逸彬有自己的态度:“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,有喜欢你的人,也有不喜欢你的人,但是我不会去在意。这是我的作品,我的表达,不一定非得遵循什么,先打动自己。“
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,而每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不拘一格的匠人,他们每一次挑战权威的冒险和创新,都让这个行业更富生命力。
曾在大学学习西方雕塑,让谷逸彬更能体会西方雕塑和中国玉雕之间巨大的差别。
西方的雕塑可以根据想法随心所欲地做加减法。而对于玉雕来说,一块石头的价格非常昂贵,只能做减法,每一次落刀都基于极缜密的思考。
所以玉雕很慢,这是一个磨练心性的过程。让你的心性放慢,再放慢,经历从设计到完成的漫长周期,最终把作品呈现出来。
平日里,谷逸彬还喜欢健身、开摩托车。每天天没亮,他必定准时出现在无人的健身房。这些和玉雕看似画风完全不同的事物,在他眼里其实是相似的:都需要坚持、耐心。
“健身很孤独,做玉雕也很孤独,你只有坚持,坚持,再坚持,最后通过时间来证明你的变化,你的成长。”
乔榛:用生命演绎“魂的再塑”
乔榛:用生命演绎“魂的再塑”,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8tJUxChNM2lrbUVXKBosg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本期嘉宾
本期嘉宾:乔榛
海派著名表演艺术家
点击观看专访视频
近年,专家学者们在探寻老上海的历史时,竟发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乔榛先生家族在上海的的历史印记。
民国时期,乔榛先生的祖父乔念椿,是上海县商会的会长,也在闵行广慈苦儿院常年义务担任院长,是收容、培养了7000多个孤儿,使之能在风雨飘摇中生存下来、并在社会中立足的大慈善家。
1937年,祖父在闵行听闻济南惨案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,不由义愤填膺,积极号召商会共同抵制日货,并筹集建造“救国纪念塔”树立在闵行老街的中心。然而第二年上海沦陷了,被日本人视为眼中钉的他,财产被烧抢而光,最终积郁而终。
当时乔榛先生的父亲乔汉祥正在同济大学攻读机械专业,临近毕业。听闻噩耗匆忙赶回,已是满目疮痍,无奈只得肄业回家,重新创业。其中周折辛苦,自是无尽,但乔榛从未听父亲提起过当年的境况。
乔榛:“老老实实做人,认认真真做事,与人为善。”我的父亲从小用非常质朴的语言教导我,这是乔家的家训。我与祖父从未谋面,他的很多事迹还是近年学者研究上海的历史,才考证的。老闵行有一条街叫“念椿街”,用以感怀他所做的善事。我的祖父,正是叫“乔念椿”。
乔榛:1965年,我从上海戏剧学院的话剧表演专业毕业了。但很可惜,第二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,文化上一片荒漠。
后来,电影系统成立了五七干校,电影工作者们被分配在了奉贤海边。我从割芦苇开始,又加入了运输队,每天从别的地区运石头、煤渣砖等几百斤的重物到海边。当时流行高大全的工农兵的形象,我这样斯斯文文的知识分子气质可不行,我心甘情愿通过劳动改造自己。于是我太太第一次看见我,是这样的形象:穿着电影厂的道具服装,戴着山里土匪的帽子,破棉袄外面扎一根草绳……
乔榛:在运输队员生涯里,我碰到了人生的转折。
那天,领导突然把我叫到一旁谈话,要交给我一个任务:“如今唯有上海电影译制厂始终没有停产,为参考片配音。但他们的队伍因为文革的冲击,缺少力量。所以想借过去一些演员,充实队伍……”
当时,我一听到这个消息……你们无法体会我当时的情绪。在一片文化荒芜之中,我们接触不到一点艺术与创作的事情,未来一片渺茫。这次终于,让我找到了艺术与创作的实践机会。领导后来说了什么话我已经再听不进去,心里想着:“赶快结束、赶快结束,我会冲出去找个地方,大哭一场。“
乔榛:《红菱艳》是我配音的“处女作”,由此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。
我学的是戏剧表演专业,当时对译制片一点都不熟悉。第一次听到自己配音的效果,就吓了一跳:竟是如此的不搭调!前辈告诉我:译制配音不仅仅需要理解人物,更需要你在话筒面前保持一种松弛的状态,需要你完全融入角色的情境中,与角色同呼吸、共脉搏。
我很认真,也很刻苦。只要没有戏的时候,我就坐在配音室里,仔细地观察老演员的状态,逐渐地找到了配音的感觉,得到了认可。这次初次实践,让我从此爱上了配音这个行业。
乔榛:我演过话剧,也演过电影,配过译制片……最终我感悟到,这所有所有,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情:“魂的再塑”—— 把我的魂融入作者的魂里,融入笔下角色的魂里,融入扮演者的魂里,摒弃展示自己、炫耀技巧等杂念,达到心灵的自然流淌。
多年来,在我所到之处,常听到一句话:“我们是听着你的声音长大的。”我很欣慰,观众能够从我声音塑造的形象中,得到一些人生的感悟和启迪。同时也感觉到责任去塑造更多类型的人物,与观众共享我对这些人物灵魂的领悟。
自1986年第一次检查出癌症后,乔榛8次与死神狭路相逢。他一次次挺了过来,重新回到在话筒前、舞台上。对此,他的感悟是如此的质朴。
乔榛:面对磨难,最重要的一定是保持好心态。
院长和我的主治医生曾反复讨论“乔榛现象”。2001年,癌细胞扩散到了骨骼,腰椎的一段骨头都发黑了。医生化疗、放疗、中药三管齐下,我挺了过来。
没想两年半后,我做了一次同位素骨扫描,医生忍不住大叫起来:“奇迹发生了,你这段白了,病灶消失了!全球医疗史上都没有这样的案例啊!”他们反复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:固然他们的医疗方案极其精确,但是乔榛的心理状态起到极大作用。
乔榛:2009年我突发脑梗,左半身瘫痪,一度丧失了语言功能,心中感到无望了……而我的夫人趴在枕边对我说:“大哥,你不要着急,也不要气馁,我们一起努力,好好地康复锻炼,我们一定能够重返舞台。”听后我的眼泪已经把枕头打湿。
后来康复锻炼,每天要湿掉无数套衣服,她不光给我洗,晾干了,还给我熨。连一块我擦汗的毛巾,都熨得平平整整……我的心态怎能不好?背后有这样一股力量、一种温馨一直呵护着我。
所以对于生活,我们一定要保持豁达,保持乐观。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,但我很幸运,能够从事热爱的事业,我非常幸福。多次从病痛中重返舞台,我辛劳其中,也享受其中,并以此回报社会,回报厚爱我的亿万观众。
马晓晖与她的二胡:一弓二弦,连接了中西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本期嘉宾
马晓晖
二胡演奏家 海派艺术家
点击观看专访视频
马晓晖与二胡的结缘,实际是儿时一次“无奈”的选择。
当时家中放置着小提琴、手风琴、二胡三种乐器。爸爸拉手风琴、妈妈跳舞,或是爸爸拉二胡、妈妈唱歌,这样温馨的画面常出现在马晓晖儿时的记忆中。
耳濡目染下,马晓晖最开始选择了小提琴,可练着练着,小脖子歪了、落枕了……后来又选择手风琴,但一放腿上,对于6岁的她实在太重了,然后小腰弯了。无奈之下,她把视线转向了二胡。
她发现二胡很有意思,它外表简单,只有两根弦,一个共鸣筒,一张马尾和竹子做的弓,演奏起来音色却如此多变!小小的二胡带来巨大的思考启蒙:一推一拉,二胡的两根弦,是天地,是阴阳,变幻无穷。
长大后,二胡的两根弦,是文化的桥梁,连接着中西。
2018年,是马晓晖创造性地发起“二胡与世界握手”全球个人巡回音乐会的第15个年头。
15个年头,遍布欧、美、亚、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,上千场世界顶级的音乐会,
她与全球一流的交响乐团、一流的音乐家站在一起,来自中国的二胡与和西方的乐器碰撞,演奏探戈的激越火辣,演奏爵士的即兴与逻辑,演奏古典的高贵优雅,也演奏民俗小调的喜怒哀乐。
瑞典新年音乐会、法国国际艺术节、德国石荷州艺术节;卡内基音乐厅、林肯中心、贝多芬音乐厅、NHK音乐厅、弗洛伦萨大剧院……无数观众被她的演绎感动得热泪盈眶,激动不已。也让她在一次次挑战中更理解二胡。
欧洲乐评人对她的演奏盛赞道:
二胡演奏家马晓晖,她就好似一缕晨曦的阳光为二胡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,这个只有两根弦,却发出了让人震撼和不可思议的音响世界,把二胡丰富的表现力、抒情性、感染力和多变的美妙音色表达的淋漓尽致。这把小小的二胡,在马晓晖的手里可真是千变万化,从她的琴声里你可以闻到花的清香,你可以听到心灵的倾诉,你可以感受到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,你可以看到丰富而美妙的各种画面…
马晓晖:二胡是最接近于人声的乐器,它不是高高在上,而是接天接地,雅俗共赏。
它能够演绎出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,走入到人们心中。它就像钻石,每一次与世界音乐的碰撞、每一次新的挑战,都让我在吸收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,激发出海纳百川的创造力,激发出二胡多元基因的演绎潜质。
2000年,电影《卧虎藏龙》在全球热映,电影原声勇夺“奥斯卡原创音乐奖“,其中的二胡独奏为马晓晖一力担当。她将自己对电影的解读注入到了音乐的演绎中。
马晓晖:《卧虎藏龙》的旋律并不难,但关键是演绎出那种侠义的、大浪漫主义的感情。电影中,两人相知相恋却不能在一起,因为他们有更高的理想要去追寻。为了演绎这种情愫,我使用了一种从没用过的二胡演奏方式,注入萧、古琴等手法。而演奏的同时,还要往大提琴声那边靠,大提琴也往二胡靠,共同表现一种内敛但很有力量的张合。
曾经,马晓晖受邀在白宫演奏。面对600位政界要人,她问到:“有多少人认识二胡?” 台下无人回答,观众们冷淡地、极有距离地坐在那里。
而当马晓晖演奏完既定曲目——爵士《智慧的女人》后,下面就再也无法保持冷静了。观众立刻要求再来一首。于是马晓晖又演奏了《空山鸟语》,还在其中融合了《茉莉花》。观众听后直呼不可思议!好像进入了心灵花园,甚至听到鸟鸣的声音,还要再来一首。《万马奔腾》《河南小调》《爱的忧伤》……当天马晓晖总共返场了4首才得以退幕,打破了整个活动的传统。
如此情景在马晓晖的演奏生涯中并不少见。
马晓晖:这个过程中,我感受到一份责任和使命,去分享和传播民族好的事物,为二胡赢得自尊。更重要的是,更多的观众因此走近了中国,看到了一件他们从来没看到过的乐器,那是来自中国的,是那么的美,那样的神奇。
从2003年发起“二胡与世界握手”全球个人巡回音乐会以来,我也遇到无数的困难与挑战。无法想象,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、习惯和工作方式的差异是如此的巨大。但我最终发现,无论任何国家与民族,人们有一点是相同的——渴望美,渴望爱,渴望一份真情。而我在二胡中注入真善美,也就有了与世界握手的基石。
老而弥骚,老麦的海派情怀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 –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如果要评选“海派最有意思的10个人”
那其中一定有老麦
——据说
本期嘉宾
老麦
老麦咖啡馆&老麦杂货铺 创始人
10年前,捧着投资银行高管“金饭碗”的老麦,决定裸辞。
随后,海派风情的“老麦咖啡馆”、“杂货铺”横空出世,一跃成为魔都文艺青年心中的白月光,一火就火了十年。
老麦是个什么样的人?
这次,老麦亲自带缪诗走进了他的地盘。
推开深棕的木门,目光所至皆是复古旧物。再不起眼的小物件,墙上的挂钟、装饰的军工用具、摆放的水电表……都可能是几十年前老上海的“沧海遗珠”。
而说起创始“网红店”的初衷,真相其实是……
老麦:从小家里人就说我“玩不醒”!太爱玩了。而且我特别痴迷复古的东西。当生活不太愁时,我觉得要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,追求内心的快乐。于是我开了咖啡馆和杂货铺,和更多人分享这些老上海的古董旧物,设计我热爱的复古腔调。
老麦:现在很流行Vintage(复古)、做旧,但这本来就是老上海一直存在的东西,都是上百年的好东西,却被人弃之如敝屣。
在创立老麦咖啡馆的时候,恰逢上海很多地方正在拆迁,那些老的梳妆台、老的门板、老的窗子……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很好,统统运用到了老麦咖啡馆的设计里面。我想要做一个东西,教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品味。
逛完了咖啡馆,老麦又兴致勃勃地带我们来到他的杂货铺。几百平的大空间,仿佛一个载满老上海回忆的藏宝室。
租界巡捕房的哨子、“和兴细绒”绸布庄印章、海鸥牌相机……错落有致的老上海物件留存了几十上百年,静静地坐落在此。
老麦:有些东西如果很新的话,其实就没有感觉了。这些古董旧物,正是因为它有了历史,包浆了或是斑驳了,它才特别的美。这些都是上海独有的东西,代表了过去非常美好、讲究的生活。
对我来说,海派文化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这些老物件——能让我们想到过去的一些时光。仿佛这些时光离我们并不太远。还在这个空间里面,还散发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气息。
吴洁:用过日子的心去做设计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{本期嘉宾}大松珠宝、三生川设计师 吴洁
▼
设计 在她眼里
是一种寻找美好的过程
市面上买不到称心如意的美物
她便开始尝试自己动手设计
>>> 为什么选择设计珠宝和家具?
珠宝之中,她最爱玉的温润质朴、有力量,能代表她性格里的一部分。“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玉特别适合我。”首饰对她而言,不是一种财富的炫耀,而是一种自我的传达。“戴着它很好看,同时我不需要开口,你就能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。”
说起家具设计,她坦言出自一种情节。相比徒有设计感而缺乏功能性的家具,她偏爱实用又好看的那类。省下华而不实的噱头,花心思去琢磨客人真正的诉求,她力求把“量身定制”这四个字做到极致。“当一橱一柜都摆对了地方,做饭洗碗也会变成一种享受。”
▼
用过日子的心去做东西
生活自然会给到启发和感悟
>>> 设计灵感源自哪里?遇到瓶颈她如何处理?
你以为设计师都是看见一抹绿、一首诗就灵感迸发?她的回答是:哪有那么多诗情画意的浪漫故事!“做设计,还是从对这件物品最根本的需求出发,倾听素材、不违背其本性,满足这两点自然会做出合乎心意的东西。”
而在重复密集的设计工作里,难免撞上几个瓶颈期。她的应对办法不是忙着实践和试错,而是先放一放,回归生活本身。 “你知道这是个正常的阶段,知道它会过去,就不会那么焦躁,反倒更容易接收到生活给你的一些启发和感悟。”
▼
即便是兴趣太深变成职业
她也享受着工作之余的生活
>>> 工作之余,她都做些什么?
闲暇时她会看书、收纳、做普拉提,最近她还迷上了“断舍离”:整理家中杂物,也收拾心里的包袱。“以前爱买包,被老公直呼包大人,但常常背的就那几个,其余都挂在衣帽间垂泪。后来我开始扔掉些不需要、不合适的东西,每扔一次都觉得舒了口气。”给生活适当做减法,腾出更多时间和空间,留给真正爱的事、爱的人。
>>> 平时和女儿相处,有什么趣事?
谈起和女儿的日常,她眉宇间都写满了爱意。最近因为一部电影爱上烹饪的她,坚持每天为女儿做饭。而对她花的这些心思,女儿也有行动上的反馈。“她变得特别乖、特别听话,当时我就觉得,这和让阿姨煮饭、自己坐在旁边监督她,效果完全不一样。”在女儿的成长路上,做母亲的她也在不断学习怎样做得更好。
▼
极致的简 简单的真
是她喜爱的设计
也是我们想要拍出的照片
>>> 作为一名设计师,她如何看待摄影?
设计偏向从无到有的创造,摄影更多在于真实的记录,但两者都需要尊重对象本身,基于他们的特点去发挥创造。“怀着这种心境做出来的东西,不论是设计、还是摄影,都会是打动人心的。”
说起来MUSEE FOTO拍照的体会,让她感受最深的是真诚。 “有一股真心实意想为你拍出满意照片的心境,能让被拍摄者很快放下芥蒂,展现出他们最自然真实的一面。”极致的简,简单的真,是她喜爱的设计,也刚好是我们想要拍出的照片。
李蕾:做最立体的自己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黄蒙拉:和自我从容地相处
-我们不只是一家会拍照的肖像摄影馆-
Musee Foto 海派人物专栏
【Ms|Mr. MUSEE】期待您的关注
{本期嘉宾}小提琴家 黄蒙拉
▼
著名的上海小提琴家黄蒙拉
他四岁学琴 三十多年始终如一
用努力践行克制 走好眼下每一步
-
当初为什么会学小提琴?
他四岁开始学琴,和多数孩子一样,是出自父母的意愿。练琴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写的枯燥,“即使在真正喜欢上音乐和演奏之后,每天长时间练琴依然非常枯燥。” 学乐器的人,躲在「我不喜欢」和「我就是不想」后面的太多了,但他不是,“我最佩服自己的,就是三十多年坚持做同一件事,而且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还会继续。”
-
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家?
天赋、钻研、运气、坚持,是他给出的答案。对音乐和演奏的天赋,是上帝给你的初始配置优秀;有钻研精神,说明已经把别人让你做的事,内化成了自己想做好的事。运气重要,但可遇不可求,能否把握还看实力。“归根结底是坚持,你最需要的仍然是日复一日练得根基扎实。”
▼
平日里的他喜欢安静享受独处
简单纯粹才是生活的本质
-
生活里的他性格如何?
平时除了练琴,他喜欢阅读、登山,去沿海城市玩帆船,是个连兴趣爱好都比较安静的人。这样的性格其实和学小提琴有很大关系。“学乐器的人,常常遇到各种问题,每次练琴时的小插曲,都要靠独立思考去找出答案,久而久之会习惯并享受这种独处。”他不是一个依赖他人去消除孤独感的人,能与自我从容相处。
-
在德国留学是段怎样的经历?
2010年,他来到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深造,城市静谧,能听见雪花飘落的声音,有时一上午都不见行人车辆,仿佛身处被世界遗忘的角落。换了别人,也许早就打道回府了,但他却在那里呆得舒服自在,“在喧嚣的都市呆久了,我反而觉得这样简简单单才是生活的本质。”
▼
当随意型的他 遇上计划型的太太
性格互补的二人像两个半圆
拼在一起成就一个圆满
-
为人夫为人父的他,又是怎样的?
他和太太是小学同学,大学时开始交往,后来又一起赴英德留学。太太是个喜欢做计划的人,规律生活讲求效率,而他则是随意型,一个人在城市迷路也很开心的那种, “我觉得世上的事情,除了艺术有上下高低之分,其他没有什么是一定要怎样的。对女儿的教育也是这样,几点吃饭几点睡觉,你舒服就好。”这样的性格刚好与太太互补,像两个半圆拼成了一个圆满。
▼
艺术的眼界 与 父亲的教导
让他对摄影抱有特别的态度
-
小提琴家怎么看待摄影?
摄影和音乐都是艺术表现,本质上在于追求更有力量地传达内容。“比如在音乐里,我们有时会特地运用一些不好听的声音,去搭配组合,重在传递意义。MUSEE FOTO也是这样,不是只追求怎么好看显瘦,而是注重对拍摄者立体的把握。能把气质、情感这些无形的东西写入相片,很难得。”
聊起摄影,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。“很小的时候,父亲带我去杭州玩,在江堤旁看落日,当时我觉得特别漂亮,想用相机去拍,但父亲说这样的画面记在心里就好了。”所以比起走到哪拍到哪,他更喜欢用双眼看,用心去感受。
▼
体会过文化生活带来的愉悦
你才会真正明白物质世界的单薄无聊
-
对于文化生活,他有什么想说的?
这个时代,大部分人活得太表面化,满足于物质化和娱乐化的表象世界,而不愿花力气去触碰文化生活。“北京相对好些,因为北京人爱凑热闹。但还是不够,而且太单一化。比如话剧的接受度明显高于从前,但绘画、雕塑、古典音乐、建筑依然远远不够……这是很可惜的一点。”
你可以把「文化生活」看作一种门槛较高的娱乐,先付诸努力后获得快乐。“而走近它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对着同一样东西反复琢磨,比如我会对着一首曲子听一个小时,熟悉之后你会发现它越来越美,这种愉悦就像是杠杆级的,体会过这种精神世界的饱满后,你才会真正明白物质世界其实是很单薄无聊的。”
Henry:人生总会触底反弹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{本期嘉宾}Henry
I Muse Barber Shop 创始人
在上海的永福路上,藏着一家连招牌都没有的理发店, I Muse Barber Shop,推开黑色铁门,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西班牙小洋房,在这里,一位装扮复古的发型师正在专注地为客人理发,他就是这家店的创始人,Henry。
为什么会开这样一家复古理发店
从小就爱打扮的他,十五岁时开始接触和学习理发,“小的时候,别人家小孩儿是不爱剪头发,我是特别喜欢剪头发。而且我觉得帮别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自己会特别有成就感。”完成学业后,索性自己开一家理发店。至于店里的复古风格,并非刻意营造,而是真的喜欢?
他如何定义复古和美?
他眼中的复古,是没有被时间所淘汰的经典;而他眼中的美,不仅是一种装饰,更是能够被人驾驭,又看起来得体舒适。像是店里1910年代的德国制造收银机、1920年代的黑白理发椅……这些他淘来的心头好,可不只是放着好看的摆设,而是真正有在投入使用的工具。
听说理发师都很爱和客人聊天?
那你一定没去过I Muse Barber Shop !遇到没有共同语言的客人,他会告诉你,还是专注剪头发吧。“聊天是情感上的沟通,如果聊不来,真的就别硬聊了,剪头发都剪不好。”
开店至今,有没有印象很深的客人?
“有,有一群在我人生最低谷时候认识的客人,一直跟着我到现在,九年了,已经成了非常好的朋友,这也是我开店以来最大的收获。”可以说,是理发店为他吸引来了有同样审美、志趣相投的人,而时间则帮他沉淀出了真正的朋友。
创业路上,他遇到过什么挫折?
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。创业之初,总是会有很多朋友、熟人介绍客人来,但当这阵热浪过去,考验才真正开始。“实体店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,很难熬过这个阶段。”回忆起最苦的那段日子,他依然历历在目。“试过整整一个月,每天吃饭只花五块钱,把省下的钱拿去缴房租,完全没有存款。”
现在是熬过来了,但曾经想过要放弃吗?
“没有。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做事,普遍存在一个现象:还没着手去做,已经想好了万一做不好怎么办。我开店到现在,只有一个信念:我一定会把它做好,从没想过放弃。”他把这家店看作一个孩子,刚开始它很小,什么都不会,你要花很多心思去教、去培养,可能好几年入不敷出……他明白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,如果只求眼前的利益,无非揠苗助长。
生活里的他,是个怎样的人?
他笑称自己是个工作狂,“自己创业的人,是没有业余时间的。”走在路上也满脑子都是工作,几乎没有放松的时候。面对压力,他有独特的排解方式:走路。看看高楼大厦、逛逛精致小店,再不然,就去深山里住上两天。“就静静地看着路上的风景和建筑,你会留意到很多匆忙生活里忽略掉的东西。”
和我们说说,与太太的故事吧?
与太太相识,是因为理发店拍样照要找模特。接触之后,被她率真、不拐弯抹角的性格所吸引。“她属于没心机那种,说话做事单刀直入,特别直,特别可爱。”他眼里太太最美的样子,是两人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。“那天我来迟了,远远看见她在马路对面等我,穿了件墨绿色的大衣,戴着酒红色的帽子,脚踩黑色高跟鞋,特别好看。”
两个人一起逛街时,一些他看中但没舍得买的东西,太太会记在心里,事后默默买下送他;过生日也不是非得去高级餐厅,愿意花心思亲自布置张罗,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浪漫。“现阶段最满意的,就是有个很棒的太太了,真的给了我非常多的灵感和最温暖的陪伴。”
什么样的照片,能吸引他的目光?
他喜欢老照片和带有故事性的照片,耐人寻味。“照片本身就是传递故事和情感的一个载体,所以它应该是有灵魂在的。”
最后,有什么人生格言,想和大家分享?
“坚持吧。我们现在所谓的匠人,只是你喜欢并且持续在做一样东西,这不是真正的匠人,几代人都在坚持做一样东西,那才能称之为匠人精神。”
“在你专注一样东西的时候,眼里揉不得沙,就是要把它做好,做到极致,哪怕它已经让你没法生存了,你依然想把它做好。” 就是这股外人眼里的傻劲儿,支撑他走过人生低谷,也许比起一个商人,他更像是走在成为匠人的路上。
徐燕:不忘初心蓄力前行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{本期嘉宾}西瓜庄园儿童摄影创始人、
德国缪诗肖像摄影中方合伙人 徐燕
也许在你心里
女强人都是那般雷厉风行
但她偏偏是位温文尔雅的女强人
>>> 为什么会选择摄影这一行?
△ 创业,源自一个温馨的理由:在给儿子小麦拍满月照时找不到满意的儿童摄影馆,于是便创立了西瓜庄园。“我一来喜欢孩子、二来喜欢美的事物,选择这个行业真的再适合不过。” 西瓜庄园自03年创立至今,在上海已有7家门店。一路走来,她对摄影逐渐有了独到的见地,于是在2013年与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联手创立了德国缪诗肖像摄影,将独有的摄影风格注入其中,她相信人们不会将美的事物拒之门外。
十二年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
她有自己始终秉持的经商哲学
>>> 她有什么经营之道?
不为抢占市场而一味扩张,也不受成本约束而拒绝创意,是她一直秉持的经商哲学。“在渐入佳境的当下,不乏各种机会或资源,需要斟酌的是如何做好减法。”除了扎实经营好现有门店,她也愿意倾力支持那些意义非凡的事,比如为敬老院里的老人、贫困地区的孩子,那些鲜有机会拍照的人们留下珍贵影像。
虽为品牌创始人相处起来却毫无架子
她悄悄透露其实自己“外表谦逊、内心坚毅”
>>> 创业途中有没有想过放弃?
从小锻炼长跑,耐力是她的长项,学生时代担任班干部、团支书,习惯了在人前收起性子踏实做事。这些经历加上长辈的熏陶,养成了她坚毅、不计较得失的性格,“遇到问题解决就是了,为什么要放弃呢?”
>>> 作为母亲,与儿子小麦如何相处?
△生活里的她是位行动派妈妈,陪伴小麦走过不少地方。去美国常青藤院校憧憬未来,去贵州山区参与慈善活动,也去零下40度的内蒙古阿尔山体验恶劣的生活环境。“小麦没有享受到普通妈妈的唠叨,却体验了许多有趣、开阔眼界的经历。”
她眼里的好照片就像第二眼美女
不哗众取宠 却牵动人心 耐人寻味
>>> 她希望带给大家怎样的摄影作品?
相比其他重复、普通而功利的摄影作品,依赖花哨背景夸张妆容去挑逗你的视觉神经,她希望呈现给你的是生活里那份简约而不简单的美。“所以不管是西瓜庄园还是MUSEE FOTO 我们不会局限于商业本身,而是从挖掘藏在生活中的美好来寻找突破口。这才是顾客真正想要的,也要求我们不忘初心、蓄力前行。”
赖以真:真切的幸福感源于不伪装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{本期嘉宾}夏朵精品烘焙品牌总监赖以真
▽ 照片里的她眼神凌厉 似乎有些难以接近 然而生活中的她直爽有趣 已经是两个可爱小朋友的妈妈
△她是夏朵精品烘焙的品牌总监赖以真,一个坚持用优质原料做烘焙的妈妈。“给小朋友吃的东西,我会非常谨慎小心,除了熟知的餐厅,其他加工不明的食品都不会给他们吃,身为妈妈,也理解妈妈,所以希望每位小朋友在夏朵都能吃得安心。” 这份坚持,看似简单,却透露着一份责任之心和对于孩子们的殷切爱护。
▽ 她享受每一天的工作 但不想成为女强人 家庭永远是生活的重心
△不忙的时候,就是赖以真陪伴孩子和家人最幸福的时光。工厂是她和儿子们的“秘密基地”,“小朋友都喜欢玩面粉,每次去工厂,他们都会玩得非常开心。” 这样的“亲子互动”真是特别又可爱。
△赖以真和先生的相处方式同样轻松而有趣。或许大多数女人都喜欢惊喜,但她不同。“我不喜欢惊喜,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对方的期待,而且很多惊喜都容易被我拆穿。” 但在今年的生日宴上,“不懂”浪漫的先生,终于“得逞”了一回,他把她的家人悄悄从台湾接来为她庆生,赢得了太太脸上意想不到的笑容。
▽烘焙和摄影一样
都是能带来幸福感的艺术
它的根本是真实不伪装
△烘焙和摄影一样,都是能带来幸福感的艺术。但这种真切的幸福感,不是用香精、防腐剂包装出来的华丽外表,也不是通过浮夸的妆容和背景包装出来的镜中人。“好的照片对我来说就是当下真实状况的记录。MUSEE FOTO的照片很注重打光,它没有富丽堂皇的背景,没有夸张的妆容,只要穿着自己舒适的便装,以放松舒服的状态拍摄就可以。” 光影构造出纯粹,因为纯粹,所以不会被岁月所“过滤”。过了十几二十年,你不会回过头问自己,当时为什么会拍这样的照片,因为它的真实,不过时,足够美好。
金承志:用幽默和这个世界抗衡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{本期嘉宾}金承志
彩虹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
最早知道他,是因为一首《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》,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歌词,搭配史诗级大气磅礴的曲风,而且还很好听!在听了他更多作品后,发现他其实是个非常有才、内心细腻的人,写过不少小清新的作品,比如《我喜欢》。
于是,我们邀请他来MUSEE FOTO 影棚拍摄,顺便聊聊天。
前方高能预警:文章很长,因为每一个问题,都舍不得删!
-
最初怎么想到,把这么接地气的事跟合唱结合?
其实我很早就想把身边的故事写成歌曲,通过合唱表达出来。因为单一的艺术形式不会被圈外人所认知,正如大家所看到的,彩虹在唱《张士超》之前并没有被大家熟知,它必须要是碰撞的、有冲突的、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才更有生命力,就像我们的名字,彩虹是五彩缤纷的,我们的团员也来自五花八门的行业,这是我们的生命力。
-
彩虹合唱团招的,不全是音乐学院的人吗?
一开始彩虹的成员都是音乐学院的人,但慢慢发现这个单一化的构成有弊端。音乐学院的人很好,但他们是以音乐为生的,而以音乐为生的人未必会把它当成生命中最大的爱好。比如你是一位音乐家,但你的爱好可能是画画、剑道、游泳、爬山……因为你需要调剂和新鲜感。那些喜欢音乐又不是以音乐为生的人,反而对音乐抱有更长久的热情,而支撑我们一直往前走的,就是这份热情和追求。
-
彩虹的歌,算是出一首红一首,你会有压力吗?
压力会有,但不是担心红不红。我觉得作为创作者,第一考量的应该是演出效果,而不是社会各界对我的评价。我会分辨什么是对音乐真正有帮助的意见,对团队进行改良。至于作品反响如何,我没法预测也没法控制。有人说你会不会下部作品不火了,那就不火呗,音乐本身就不是能被量化的东西,团员喜欢、观众喜欢、我喜欢,就够了。
-
彩虹的现状,有什么是你当初没预料到的吗?
团员以前不修边幅,我再怎么督促他们也没用,后来他们看见每次合唱总会有人拍照录像什么的,就慢慢自觉起来了,这真是我没料到的。
-
和我们说说你的两只猫呗?
这只猫叫张龙天,是粉丝捡到送给我的。起这个名字和张士超没关系,纯粹是觉得人名比较亲切。有次很好玩,我一个朋友带龙哥去宠物医院看病,看完了前台喊,“张龙天,你过来领猫。”她就很生气地说,“我看着像叫张龙天这名字吗?”没想到前台回怼了一句,“那猫也不像啊。” 还有一只小猫是龙哥的小弟,叫李定国,现在养在工作室当吉祥物。
-
你生活里是个特别幽默的人吗?
偶尔有点小幽默吧。很多人以为我在家里还载歌载舞,怎么可能,一个人的时候肯定是很松弛的很安静的,你们什么样,我也什么样啊。
-
你怎么理解幽默呢?
我觉得幽默就是用另一种姿态,去和世界抗衡。幽默最大的价值在于,可以让你化解和这个世界的冲突,可以借幽默的名义说出正常口吻不敢说的话。
-
父母对你性格的塑造有什么影响吗?
我爸是个很老实诚信的人,我妈是个非常温柔的人,他们给了我所有的温暖和宽容。他们很尊重我的想法,不会因为我小而忽略我的意见;他们很少告诉我应该去干嘛,更多是让我自己去选择,而且不会因为我选了条错的路,就笑我或者让我立刻终止。他们会让我去感知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,然后我自然会作出正确的选择。
-
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?
小学五年级,有天半夜了我还在网吧打游戏,我妈一个电话打过来叫我回去,我心想,完了完了这下完了,结果回去之后她一没打我二没骂我。第二天早上跟我说,“你从今天往后做的决定,我都不会干涉你,但结果你要自己承受。你打游戏会发现成绩变差,你谈恋爱会发现没心思读书,所以你想想你到底想做什么。”她给了我选择权,而且她说到做到。当然这个选择权让我做了很多现在看起来挺蠢的事,但也正是这些“蠢事”让我学会独立思考、对自己负责。
-
平时喜欢拍照吗?喜欢什么样的照片?
还好。以前特别喜欢拍风景,现在喜欢用眼睛记,两种获得不一样。喜欢的照片类型是风景照,我小时候生活在温州,四面环山,所以我一看到铁道青山这种大自然的画面就会心情特别好,觉得自己和自然很近。
-
这次拍摄,对MUSEE FOTO 的感受如何?
时间安排很合理,拍摄过程也非常愉快,拍出来的东西也是我很喜欢的。我觉得一个好的摄影师,就跟一个好的导演一样,脑海里虽然有画面,但还是会给你自由度。比起告诉你一个特定的动作去执行,可能告诉你一种情绪让你自由发挥会更好。因为前者最多只是趋近于他的想象,而后者却可能远远超越。
-
音乐和摄影有什么相似的地方?
有,被大众误解的地方。很多人觉得摄影、音乐这些行业,靠灵感靠天赋就可以了,而且他们很喜欢那种带有奇迹色彩的故事,什么“13岁少年无师自通学会歌剧”,什么“从未学过五线谱但学会作曲”……但我恰恰认为,音乐和摄影,其实都是非常技巧性的事情。自古以来,音乐就非常依赖技术修养,哪怕真的有灵感,也是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导致的关键性突破。但很多人只把注意力放在了最容易引发传播的奇迹色彩上,忘了它背后需要大量的艰苦努力作为铺垫。
上海长脚阿姨、爷叔:三十年如一日的弄堂美味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{本期嘉宾}长脚面掌勺人
长脚阿姨&爷叔
-
为什么选在晚上营业?
长脚面,一家位于肇周路小弄堂里的面馆。掌勺者是长脚爷叔,烧菜烧面,阿姨负责切肉丝、熬猪油,分工明确。每天的准备工作,就要花去六个小时,等一切就绪,已经夜幕降临。“这没有办法,烧菜这件事要一样一样来的,你会偷懒了,还做得好事情啦?”
每晚九点营业,凌晨两点收摊,洗碗拖地收拾三个小时,“白天你来看,这里像没有烧过面一样的。”清晨五点,老两口开始张罗自己的晚饭,“我们赚的是人民币,过的是美国时间,去美国玩都不用倒时差的。”
-
长脚面有什么经营之道?
店里只卖一种面,上海菜汤面,而这碗面,他们一做就是三十年。“一样东西做得深就够了,你会做得再多,样样三脚猫功夫有什么用?”为了烧面这件事,爷叔和阿姨还常常拌嘴。“她是希望我不要那么累,但是我坚持的东西都蛮对的,我如果不认真也做不到今天。”
-
长脚爷叔性格什么样?
他是经历过自然灾害、插队落户的那批人,从父亲那儿学会烧菜汤面,就干了大半辈子。不会变什么眼花缭乱的戏法,但做事利落、沉稳靠谱,靠这碗口口相传的面挣出了一家人的未来。现实面前,需要的责任感、忍耐力,他都有。
-
听说老板开店看心情?
坊间传闻,长脚面是家很任性的面馆:不到深夜不开,下雨天不开,夫妻吵架心情不好也不开。而老板的回应却是,“没这种事情的!那么多人喜欢吃我们的面,有钱赚,心情会不好伐啦?”倒是这样的说法成了个噱头,引得很多人好奇想去,顺便看看到底心情好不好。
-
长脚面有多好吃?
“吃了这碗面再吃别的面,就没味道。”“客人说,特地来吃这碗面没吃到,真心难过。” 酒香不怕巷子深,长脚面的好味道还飘到了外国人那儿。美国CNN电视台的主持人 Anthony Bourdain 也曾闻风而来,“想伐到外国人也喜欢吃上海菜汤面,安东尼胃口蛮好,要吃两碗!”
-
肇周路面临拆迁,长脚面怎么办?
还以为凡事较真的爷叔,准备做一回钉子户,没想到他的回答是,“拆掉么最好,我们就不做了呀,退休,游山玩水去。”也不是没想过把这门手艺传出去,但手把手教了一个月,别人烧出来的始终不是那个味道,差口气。“很多人说要留恋我们,但是真的培养不出接班人。长脚面的本事就在这里,学不会也传不开。”
-
这次来MUSEE FOTO 拍照,感受如何?
不算婚纱照的话,这是两位第一次走进照相馆,认认真真地拍肖像,“小时候生活艰苦,根本没有这个条件。”回忆里拍照的场景,还是正襟危坐、千人一面的样子。被问起这次的拍摄感受时,爷叔想了想,然后笑呵呵地说,“今天看这个样子,拍出花头精来了,肯定开心的呀!”
Alan Yu:把有限食材做出无限可能
– 用影像承载岁月礼赞情怀-
每期一位海派大师
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
{本期嘉宾}Alan Y. Yu 余溟烨
Le Rivage 餐厅主厨
▼
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
让他从小对烹饪兴趣浓厚
-
什么原因,他爱上烹饪?
他4岁跟随父母移民到美国,整个童年都在自家开的中餐馆里度过;初中时,照着电视节目里的烹饪秘方,给家人做各式美食;高中开始,他利用周末为一家高级法式餐厅免费打工,观察厨师们如何把新鲜的食材变成一道道精致的料理。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,让他从小对烹饪兴趣浓厚。
-
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他,为什么还是选择当一名厨师?
在父母的期许下,他大学读了计算机专业,但毕业后每天西装革履、朝九晚五的工作让他实在无法适应。“我觉得我是一个生来属于厨房的人,让我每天在小隔间里对着电脑,怎么坐都不舒服,所以三个月我就不干了。”回归厨房后的他,如鱼得水,24岁就成为了华盛顿一家意式餐厅的亚裔行政主厨,史无前例。
▼
即使走到今天 他依然每天亲自下厨
可见当初选择这条路 是真的热爱
-
他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?
在他眼里,烹饪绝不只是将食物煮熟,能下肚就好,而是去创造一样全新的事物,中间每道工序都是艺术。而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、又很好吃的料理,不改变食物本身的味道,还要不断推陈出新,才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厨师。“在这个人人都是美食家的时代,你的食材和厨艺有几分,别人一吃就知道,所以你必须非常热爱,然后非常努力,才有可能成功。”
要说对烹饪的热爱,他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典范。虽然已是一名资深的行政总厨,他依然每天亲自下厨,业余时间看烹饪书、钻研视频、跑餐厅一样不落下。“在纽约的时候,有次为了去芝加哥吃一餐饭,特地提前一个月订位,当天直飞,吃完第二天再回来上班。”
▼
让人意外的是
这位技艺精湛的西餐主厨
生活里却并不爱吃大餐 饮食清淡
-
主厨平时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?
生活里的他,饮食清淡而健康,不抽烟不食辣,早餐的标配是牛奶泡谷物,零食就是新鲜水果。一方面,调味试菜需要他保持灵敏的味觉,另一方面,“很多厨师都不吃自己做的菜,因为太清楚整个过程,没有惊喜了。”所以每次和家人团聚时,即使他烧了满满一桌,总会有一两道菜是妈妈特意为他炒的。
-
生活中他性格如何?
平时的他,随性温和好相处,而一旦进入工作模式,他会变得急躁又严厉,尤其在上菜时间,遇到动作不麻利的厨师,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,“有时候讲普通话讲到卡壳,我就换英文继续说,甚至有次把新来的女生骂到哭。”
▼
摄影和烹饪都是创造的过程
把有限的东西做出无限可能
需要施以无上心思
-
对于摄影,他怎么看?
就像烹饪里,他强调忠于食物本身的味道,他眼中的好照片,也是既要好看,又不抹去人物本身的气质。“我接受过很多的拍摄邀请,但这次来MUSEE FOTO 还是让我印象深刻。有经典的东西在,又加入了创新,真的很棒。” 摄影和烹饪,都是一种创造的过程,而我们也在用心,在保留人物本真的同时,挖掘更多美的可能。